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CH4科學軌跡--多氯聯苯中毒事件


2010年5月翰林出版社在高中生物教科書中介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是油症事件發生30多年後第一次被放在教科書中。

CH4科學軌跡--多氯聯苯中毒事件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
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臺中縣大雅鄉惠明盲校大半的師生出現皮膚變黑,長滿像青春痘的突起,不但散發出帶有惡臭的油性分泌物,而且又痛又癢。盲校的董事長董大成教授在四月間到學校巡視的時候,察覺這種情形,一方面把部份患病的學生送到台大醫院就醫,一方面採取病患的分泌物等化驗,但沒有找出病因。
到了五月,惠明盲校的大多數師生身上都長出了痘子,甚而連指甲、眼眶也變黑,醫師與校方才驚覺到可能是食物中毒。他們封存所有食材及油品,一方面向政府機關作了報告,請求查明原因,一方面透過擔醫師丈夫的友人多方探詢可能病因。

同年六月,台中、彰化地區的一些工廠也向衛生機構表示,員工發生了奇特的皮膚病。六月下旬,董大成教授組織一個醫療團隊,再次到惠明盲校,抽檢了食品,調查可能造成中毒的因素,可是又無功而返。當時的衛生單位也作了標準化驗,仍然一無所獲。現今,檢討他們都失敗的原因是:那個年代,臺灣的醫療、公共衛生資訊和監測技術都嚴重不足,也沒有儀器能夠檢驗食材及油品中含有哪些毒素。
幸而那時一位衛生局的人員從搜集來的國內外的資料中,發現在1968年,日本福岡縣曾有多人因食用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而中毒,症狀和惠明盲校師生的很像,遂推測這種症狀可能是「氯中毒」。
九月中旬,衛生署派人趕到台中重啟調查。從惠明盲校隔街的農戶沒有類似病患及在其他地區有家族性的病例判斷,衛生署排除飲水的問題,而針對食品着手。這時,台中縣衛生局已列出病患食用的物品表,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幾個中毒團體的食用油全來自附近一家「豐香食品油行」,而該行的油是從「彰化油脂企業公司」購買來的米糠油,如此推論食油中毒的可能性極高。
衛生署於是派人帶著惠明學校封存的米糠油樣本和患者的血液檢體遠赴日本查驗。該年十月,日本九州大學檢驗的結果證實米糠油內的多氯聯苯是造成症狀的主因,然後政府才正式查封「彰化油脂企業公司」及經銷商,同時發布新聞,呼籲民眾不要食用危險的油品。可惜這些措施為時已晚,因食用彰化油脂公司的油品而受害的人數已多達2025人,除了惠明盲校附近工廠的患者外,其餘的則散佈於彰化臺中苗栗縣市等中部地區,而這些患者的經濟能力均偏低。當時的這則新聞不但在中部地區造成人心惶惶,且使得市場上食用油的銷售量大受影響。
此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在提煉米糠油的脫臭加熱過程中,使用多氯聯苯作為熱媒劑,可是多氯聯苯經反覆多次加熱會產生腐蝕性較大的氯化氫或氯,使得熱媒管產生隙縫,多氯聯苯及其熱變性物(如多氯四苯和多氯砆喃)遂由隙縫滲入米糠油內。多氯聯苯是不易被氧化分解,安定性高,可溶於油脂中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就很難被分解排出,食用超過零點三到五克後,經過三個月的潛伏,能使一個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呼吸、造血機能、肝臟、新陳代謝、骨骼、關節、牙齒、眼睛及皮膚等器官受損。中毒症狀除了皮膚過敏長瘡、指甲變黑、痛風、貧血、肝臟、呼吸和免疫系統受損等外,甚至還可能遺傳給下一、二代,透過胎盤或乳汁導致早期流產、畸胎、嬰兒中毒。本事件中不乏年輕女工患者,結婚生子後產下所謂的「黑寶寶」。
事件後,臺灣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由董大成教授組成研究團隊,針對流行病學、中毒病患的皮膚症狀以及對眼睛、神經、免疫系統、腎臟系統、血液等的影響提出研究,同時建議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與多種維生素飲食,以促使排出多氯聯苯,但因多氯聯苯性質安定,無法排出,而效果不彰。患者並被要求定期接受抽血檢驗。
當米糠油事件的調查告一段落後,政府為患者提供多項醫療服務措施。但是,對多氯聯苯中毒者而言,造成患者身心受創,終身難以抹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